敗血癥的診斷方法主要有血培養、炎癥標志物檢測、影像學(xué)檢查、病原學(xué)檢測、臨床評分系統等。敗血癥是由病原體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,需結合臨床表現和實(shí)驗室檢查綜合判斷。
血培養是診斷敗血癥的金標準,通過(guò)采集患者外周靜脈血或動(dòng)脈血進(jìn)行細菌、真菌培養。標本需在抗菌藥物使用前采集,成人每次采集10-20毫升,兒童1-5毫升。陽(yáng)性結果可明確致病菌種類(lèi),指導靶向治療。血培養可能出現假陰性,與采血量不足、既往抗生素使用等因素有關(guān)。
包括降鈣素原、C反應蛋白、白細胞計數等指標。降鈣素原在細菌感染后2-4小時(shí)升高,特異性?xún)?yōu)于C反應蛋白。動(dòng)態(tài)監測降鈣素原水平有助于評估治療效果。白細胞計數異常伴核左移提示細菌感染,但需排除應激、激素使用等干擾因素。
胸部X線(xiàn)或CT可發(fā)現肺部感染灶,腹部超聲或CT排查腹腔膿腫、膽道感染等。對于疑似導管相關(guān)血流感染,需行導管尖端培養。影像學(xué)檢查能輔助定位感染源,尤其適用于血培養陰性但臨床高度懷疑敗血癥的患者。
采用聚合酶鏈反應、宏基因組測序等分子生物學(xué)技術(shù),快速檢測血液中病原體核酸。適用于常規培養陰性、已使用抗生素或特殊病原體感染的情況。16S rRNA基因測序可識別難以培養的細菌,真菌D-葡聚糖檢測有助于侵襲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診斷。
SOFA評分和qSOFA評分用于評估器官功能障礙程度。SOFA評分≥2分提示器官衰竭,qSOFA包含呼吸頻率、意識狀態(tài)、收縮壓三項指標,便于床旁快速篩查。評分系統可量化病情嚴重程度,輔助早期識別高風(fēng)險患者。
懷疑敗血癥時(shí)應立即完善血培養和炎癥指標檢測,同時(shí)積極尋找感染灶。治療期間需動(dòng)態(tài)監測乳酸水平、器官功能等指標。日常需保持皮膚清潔,避免外傷感染,糖尿病患者需嚴格控制血糖。出現寒戰高熱、呼吸急促等表現時(shí)須及時(shí)就醫,延誤診治可能導致感染性休克或多器官衰竭。
127次瀏覽 2025-11-16
165次瀏覽 2025-11-16
182次瀏覽 2025-11-16
268次瀏覽 2025-11-16
192次瀏覽 2025-11-16
154次瀏覽 2025-11-16
174次瀏覽 2025-03-21
176次瀏覽 2025-11-16
124次瀏覽 2025-11-16
195次瀏覽 2025-11-16
263次瀏覽 2025-03-21
344次瀏覽 2025-11-16
290次瀏覽 2025-11-16
558次瀏覽 2025-11-16
185次瀏覽 2025-11-16
326次瀏覽 2025-11-16
352次瀏覽 2025-11-16
180次瀏覽 2025-11-16
195次瀏覽 2025-11-16
193次瀏覽 2025-11-16
169次瀏覽 2025-11-16
143次瀏覽 2025-11-16
919次瀏覽
914次瀏覽
718次瀏覽
745次瀏覽
847次瀏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