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臨床表現】
(一)跟腱止點(diǎn)滑囊炎:在跟腱附著(zhù)處腫脹、壓痛。走路多時(shí)可因鞋的摩擦而產(chǎn)生疼痛。冬天比夏天嚴重,疼痛與天氣變化有關(guān)。
檢查:在跟骨后上方有軟骨樣隆起。表面皮膚增厚,皮色略紅,腫塊觸之有囊性感及壓痛。
(二)跟骨下脂肪墊炎:站立或行走時(shí)跟骨下方疼痛,有僵硬腫脹及壓痛,但無(wú)囊性感。
(三)踉骨骨骺炎:多見(jiàn)于6~14歲的兒童。主訴足跟部疼痛,走路可現跛行,運動(dòng)后疼痛加劇,跟骨結節后下部疼痛,有輕微腫脹。X光片顯示:跟骨骨能變扁平,密度呈不均勻的增高,外形不規則,呈波浪狀或蟲(chóng)蝕狀,骺后線(xiàn)增寬。
(四)跖筋膜炎:站立或走路時(shí),跟骨下面疼痛,疼痛可沿跟骨內側向前擴展到足底,尤其在早晨起床以后或休息后剛開(kāi)始走路時(shí)疼痛明顯,行走一段時(shí)間后疼痛反而減輕。
(五)腎虛性跟痛癥:站立或行走時(shí)雙側足跟部酸痛乏力,但局部無(wú)明顯壓痛。 X光片顯示:跟骨本身稍有脫鈣外無(wú)明顯的異常。
【治療】
(一)治療原則:舒筋通絡(luò ),活血止痛。
(二)取穴與部位:三陰交、陰陵泉、太溪、照海、然谷、昆侖、仆參及患部周?chē)?/p>
(三)主要手法:點(diǎn)、按、壓、揉捻、捋順、側擊等手法。
(四)操作方法:
1.跟骨下止點(diǎn)滑囊炎:患者俯臥床上,患肢膝關(guān)節屈曲60°,醫者一手拿住患足作背屈固定,使跟腱緊張,另一手用小魚(yú)際處,對準滑囊用力側擊。手法的作用是:促進(jìn)局部血液循環(huán),消腫止痛,或使滑囊破裂、液體吸收。
2.跖筋膜炎:患者仰臥,下肢伸直。醫者先用點(diǎn)按法點(diǎn)按穴位,然后以一手拇指或"丁字器"點(diǎn)按、揉捻痛點(diǎn),再以擦法及捋順?lè )ㄑ仃?yáng)筋膜走行方向進(jìn)行推擦及捋順,并使足底發(fā)熱。
【注意事項】
(一)跖筋膜炎患者在急性期間應注意適當的休息,減少負重,控制劇烈運動(dòng)。癥狀緩解后,逐漸進(jìn)行足底部肌肉的收縮鍛煉,以增強足底肌的肌力。
(二)注意局部保暖,避免寒冷剌激。
0次瀏覽 2025-08-05
0次瀏覽 2025-08-05
0次瀏覽 2025-08-05
0次瀏覽 2025-08-05
0次瀏覽 2025-08-05
0次瀏覽 2025-08-05
193次瀏覽 2025-03-21
0次瀏覽 2025-08-05
0次瀏覽 2025-08-05
0次瀏覽 2025-08-05
0次瀏覽 2025-08-05
0次瀏覽 2025-08-05
0次瀏覽 2025-08-05
0次瀏覽 2025-08-05
0次瀏覽 2025-08-05
0次瀏覽 2025-08-05
0次瀏覽 2025-08-05
0次瀏覽 2025-08-05
0次瀏覽 2025-08-05
377次瀏覽 2024-09-25
0次瀏覽 2025-08-05
0次瀏覽 2025-08-05
4382次瀏覽
4354次瀏覽
4511次瀏覽
4374次瀏覽
4375次瀏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