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折的外用藥有哪些?什么藥對骨折康復最好?

博禾醫生
當施加在骨頭上的力過(guò)大,導致骨折或骨折時(shí)。有些骨折完全折斷骨頭,而另一些骨折只會(huì )導致骨折。骨折的癥狀通常包括疼痛、腫脹、擦傷和受影響區域骨突出引起的皮膚表面的形狀變化。骨折很少穿透皮膚,常表現為骨骼從傷口突出。那骨折的外用藥有哪些呢?骨折康復最好的藥物是什么?
骨折的藥物治療,祖國醫學(xué)獨到之處是除局部處理外用(如健骨復位帖)。一般是按三期分治的原則。
1.早期:以活血化瘀為主?;咎幏绞窃诨顒?dòng)止痛湯的基礎上加減。如當歸、赤芍、丹參、桃仁、紅花、地必蟲(chóng)、骨碎補、落得打、川續斷、延胡索9克、桑枝12克。片劑可用于化瘀活血片、七星散等。
2.中期:以和血為主。治療以片劑為主,可使用不同種類(lèi)的片劑,如接骨片、接骨紫金丹等。湯劑可用于當歸、白芍、主地、澤蘭葉、地必蟲(chóng)、骨碎補、川斷、落得打、延胡索9克、陳皮、桔子6克、雞血藤、桑枝12克。
3.后期:以固本培克為主,可使用健步虎潛丸,每次服用5克、2次或湯劑,如生血補髓湯加減(當歸、白芍、川斷、狗脊、補骨脂、牛藤、杜仲、生地、熟地、黃芪、桑枝等。
外用藥物是中醫治療骨折的主要特征,歷代醫生積累了豐富的經(jīng)驗。自骨折外用藥物發(fā)展以來(lái),常用劑型可分為五類(lèi):粘合劑、濕敷劑、熏蒸劑、擦拭劑和更換劑。以下是骨折早期(創(chuàng )傷性炎癥恢復期)的外用處方:
1.雙柏散(黃耀燊方)
側柏葉2、黃柏1、大黃2、薄荷1、澤蘭1。
功能:活血解毒,消腫止痛。特別適用于骨折初期局部腫痛,熱瘀互聯(lián)。
2.紅豆散(經(jīng)驗方)
紅豆6份,芙蓉葉4份。
用于跌打損傷初期,消腫效果好,對皮膚刺激性小,很少引起皮炎。
上述處方在臨床使用中,首先將各種藥物研究成細末,經(jīng)過(guò)100篩,用白醋或蜂蜜調整成稍微糊狀,涂在棉布上;它通常被制成軟膏備用。
軟膏的制作工藝是:
麻油熬至150℃兩小時(shí)。
待油溫降至100℃下面,按每斤油、150克藥、90克蠟的比例下料,不斷攪拌冷卻。
(凡士林煮膏常用于臨床,但芝麻油是低分子脂肪酸等油,容易被皮膚吸收,刺激性小,實(shí)際上是優(yōu)良的藥膏基質(zhì))
3.定痛散(經(jīng)驗方)
樟腦4份,冰片4份,細辛2份,薄荷2份。
對創(chuàng )傷性疼痛有一定的止痛作用。
以上藥研為細末,經(jīng)100目篩密封保存。用蜂蜜或蛋清糊狀,外用。
骨折復位后,需要外固定。一般來(lái)說(shuō),纖維粘連需要在骨折處調整2次,骨折始于穩定狀態(tài)。因此,最好不要在2周內松開(kāi)外固定,以免骨折再次移位,尤其是不穩定的骨折。因此,骨折初期的外用藥物應長(cháng)期保持不干燥的軟膏劑型。
為了避免因更換外用藥而松解外固定,肖老有時(shí)會(huì )在夾板間隙注入外用藥液,使其滲透到襯里上,發(fā)揮作用,而無(wú)需松解外固定。
在骨折外固定期間,外用藥物引起的接觸性皮炎更為常見(jiàn),是各種外部物品接觸皮膚部位的皮膚炎癥癥狀,中醫被稱(chēng)為"藥膏風(fēng)"。
接觸性皮炎有原發(fā)性刺激和變態(tài)反應兩種。
原發(fā)性刺激是指接觸物體對皮膚有強烈的刺激或腐蝕作用。發(fā)病時(shí)間的速度和反應程度與刺激物的性質(zhì)、濃度、接觸部位的皮膚狀況和接觸時(shí)間有關(guān)。過(guò)去,有些人用白花丹外敷。這種東西含有明礬松素和腐蝕性。使用15-30分鐘后,會(huì )引起皮炎和水泡。
胸椎骨折的定義及分類(lèi)
三角骨骨折治療方法
食道管反流的癥狀與治療用藥有哪些
八十多歲老人股骨頸骨折術(shù)后老是疲乏
先兆性流產(chǎn)還用藥流嗎
踝關(guān)節骨折潛在并發(fā)癥不包括什么
后腳跟骨骨折多久好
骨折的地方不疼周?chē)壅厥?/p>
多發(fā)肋骨骨折護理措施
骨折線(xiàn)稍模糊可以下地嗎
踝關(guān)節骨折神經(jīng)受損的癥狀
髖臼脫位骨折多久能康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