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枯草煲綿茵陳具有清熱解毒、利濕退黃的功效,常用于緩解濕熱黃疸、小便不利等癥狀。夏枯草與綿茵陳配伍可增強清熱利濕作用,適用于肝膽濕熱或暑濕困脾等情況。

夏枯草性寒味苦辛,歸肝膽經(jīng),主要含三萜類(lèi)、黃酮類(lèi)等成分,能清肝瀉火、散結消腫,現代研究表明其具有抗炎、降壓作用。綿茵陳為菊科植物茵陳蒿的干燥地上部分,含揮發(fā)油、香豆素等,傳統用于濕熱黃疸,其利膽保肝作用已被藥理實(shí)驗證實(shí)。兩者合煎時(shí),夏枯草的清肝火作用與綿茵陳的利膽功效協(xié)同,可改善因濕熱蘊結導致的目赤腫痛、口苦咽干。對于肝膽濕熱型膽囊炎患者,該配伍能減輕右脅脹痛;對濕熱下注引起的尿黃赤澀痛也有緩解效果。需注意煎煮時(shí)應先浸泡藥材30分鐘,大火煮沸后轉小火維持30-40分鐘,避免久煎導致有效成分破壞。
該方劑適用于實(shí)熱體質(zhì)人群,脾胃虛寒者慎用。服用期間忌食辛辣油膩,若出現腹瀉應減量。孕婦及哺乳期婦女須在中醫師指導下使用。建議連續服用不超過(guò)7天,癥狀未緩解需及時(shí)就醫排查病毒性肝炎、膽管結石等器質(zhì)性疾病。日??膳浜隙?、薏苡仁等利濕食材,避免熬夜及情緒激動(dòng)以防濕熱再生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