腳上起水泡可通過(guò)保持清潔干燥、避免摩擦刺激、外用藥物涂抹、口服藥物治療、穿刺引流等方式治療。腳上起水泡通常由摩擦損傷、真菌感染、過(guò)敏反應、濕疹、汗皰疹等原因引起。
每日用溫水清洗患處后輕柔擦干,可減少細菌滋生。選擇透氣性好的棉襪和寬松鞋子,避免穿合成纖維材質(zhì)。夜間睡覺(jué)時(shí)可暴露患處保持通風(fēng),必要時(shí)使用醫用敷料覆蓋保護。
暫停劇烈運動(dòng)或長(cháng)時(shí)間行走,防止水泡破裂。新鞋穿著(zhù)前應充分磨合,足部易摩擦部位可預先貼敷防磨貼。修剪過(guò)長(cháng)的趾甲避免二次損傷,女性需減少高跟鞋穿著(zhù)頻率。
真菌感染引起者可涂抹聯(lián)苯芐唑乳膏或酮康唑乳膏,過(guò)敏反應導致的可使用丁酸氫化可的松乳膏。小水泡未破潰時(shí)可用爐甘石洗劑收斂止癢,已破潰水泡需先使用碘伏消毒。
嚴重真菌感染需口服伊曲康唑膠囊,過(guò)敏反應明顯者可服用氯雷他定片。伴隨疼痛時(shí)短期使用布洛芬緩釋膠囊,繼發(fā)細菌感染需配合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片治療。
直徑超過(guò)1厘米的張力性水泡可由醫護人員無(wú)菌穿刺,用注射器抽吸皰液后保留表皮覆蓋。操作后每日涂抹莫匹羅星軟膏預防感染,禁止自行撕脫皰皮以免形成創(chuàng )面。
治療期間應每日觀(guān)察水泡變化,出現紅腫熱痛或滲液渾濁需及時(shí)就醫。避免抓撓或強行撕皮,洗浴時(shí)水溫不超過(guò)40攝氏度。糖尿病患者、免疫功能低下者出現水泡應盡早就診,日??蛇x擇含維生素E的潤膚霜護理足部皮膚,保持鞋襪清潔干燥并定期暴曬消毒。
446次瀏覽 2025-10-21
265次瀏覽 2025-10-21
448次瀏覽 2025-10-21
101次瀏覽 2025-10-21
194次瀏覽 2025-10-21
753次瀏覽 2025-10-21
187次瀏覽 2025-07-15
595次瀏覽 2025-10-21
385次瀏覽 2025-10-21
219次瀏覽 2025-10-21
294次瀏覽 2025-10-21
376次瀏覽 2025-10-21
743次瀏覽 2023-08-28
160次瀏覽 2025-10-21
2225次瀏覽 2025-10-21
940次瀏覽 2025-10-21
395次瀏覽 2025-10-21
310次瀏覽 2025-10-21
718次瀏覽 2025-10-21
287次瀏覽 2025-10-21
385次瀏覽 2025-10-21
334次瀏覽 2025-10-21
738次瀏覽
609次瀏覽
681次瀏覽
215次瀏覽
872次瀏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