耳朵嗡嗡響,也就是耳鳴,肝腎陰虛是導致耳鳴的常見(jiàn)病因,中醫有“肝腎同源”之說(shuō),意味著(zhù)肝陰和腎陰相互依存、相互影響。當肝腎陰液不足時(shí),二者都會(huì )受到影響,出現陰虛狀態(tài),而腎主藏精,為先天之本,主管人體的生長(cháng)發(fā)育與生殖,同時(shí)也與耳竅的功能緊密相連。當肝腎陰虛時(shí),肝的疏泄功能減弱,氣機不暢,容易形成氣滯。氣滯則血瘀,氣血運行不暢,耳竅得不到足夠的滋養,進(jìn)而出現耳鳴。

對于肝腎陰虛引起的耳鳴,中醫通常采用滋陰益腎、補血養肝的治療方法,常用的中藥方劑包括杞菊地黃丸等,該藥是由枸杞子、菊花、熟地黃、山萸肉、牡丹皮、山藥、茯苓等中藥組成,其中枸杞子、熟地黃等具有滋腎養肝的作用,能夠補充肝腎的陰液,改善肝腎陰虛的狀態(tài),菊花等成分具有清熱明目的作用,能夠平抑虛火,改善耳部血液供應,改緩解耳鳴癥狀。
在服藥期間,患者應避免食用辛辣、油膩、生冷等刺激性食物,以免影響藥物治療效果。同時(shí),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作息規律也有助于改善耳鳴癥狀。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