腸炎應該怎樣鑒別呢,很多人不太了解,腸出血是腸炎的早期的癥狀之一,多數情況下血混于液體糞便中,也可附著(zhù)在糞便外面,從全身性代謝紊亂、神經(jīng)系統疾患,到肛門(mén)局部的細小肛裂均可引起,所以我們如果出現腸炎就要及時(shí)去治療,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診斷腸炎的主要方法是什么,下面就詳細的為你介紹,診斷腸炎的主要方法是什么。
腸炎的診斷項目主要有以下內容供大家參考:
【根據癥狀判斷是否患病】
【1】除少數患者起病急驟外,一般起病緩慢,病情輕重不一。癥狀以腹瀉為主,排出含有血、膿和黏液的糞便,常伴有陣發(fā)性腸痙攣性疼痛,并里急后重,排便后可獲緩解。
【2】輕型患者癥狀較輕微,每日腹瀉不足5次。
【3】重型每日腹瀉在5次以上,為水瀉或血便,腹痛較重,有發(fā)熱癥狀,體溫可超過(guò)38.5℃,脈率大于90次/分。
【4】暴發(fā)型較少見(jiàn)。起病急驟,病情發(fā)展迅速,腹瀉量大,經(jīng)常便血。體溫升高可達40℃,嚴重者出現全身中毒癥狀。疾病日久不愈,可出現消瘦、貧血、營(yíng)養障礙、衰弱等。部分患者有腸道外表現,如結節性紅斑、虹膜炎、慢性活動(dòng)性肝炎及小膽管周?chē)椎取?/p>
【輔助檢查】
診斷上主要依靠纖維腸鏡檢,因為百分之90~95患者直腸和乙狀腸受累,因此事實(shí)上通過(guò)纖維乙狀腸鏡檢已能明確診斷。鏡檢中可看到充血、水腫的黏膜,脆而易出血。在進(jìn)展性病例中可看到潰瘍,周?chē)新∑鸬娜庋拷M織和水腫的黏膜,貌似息肉樣,或可稱(chēng)為假息肉形成。在慢性進(jìn)展性病例中直腸和乙狀腸腔可明顯縮小,為明確病變范圍,還是應用纖維腸鏡作全腸檢查,同時(shí)作多處活組織檢查以便與克隆腸炎鑒別。
【腸專(zhuān)家解析】以上就是關(guān)于“腸炎的診斷項目主要有哪些”的詳細介紹,柿子、石榴、蘋(píng)果都含有鞣酸及果膠成分,均有收斂止瀉作用,腸炎可適量食用。多吃有促進(jìn)腸蠕動(dòng)、刺激腸壁的作用,但不易消化,對腸道不利,故應限制。烹調方法以蒸、煮、燉、燴為主;食物纖維有促進(jìn)腸蠕動(dòng),刺激腸壁的作用,對有病的腸道不利,故需限制。含纖維多的食物,如韭菜、芹菜、黃豆芽、洋蔥等均應忌用。希望以上內容對您有幫助。
0次瀏覽 2025-08-05
0次瀏覽 2025-08-05
0次瀏覽 2025-08-05
0次瀏覽 2025-08-05
0次瀏覽 2025-08-05
0次瀏覽 2025-08-05
0次瀏覽 2025-08-05
59次瀏覽 2025-07-15
851次瀏覽 2023-09-06
0次瀏覽 2025-08-05
0次瀏覽 2025-08-05
0次瀏覽 2025-08-05
0次瀏覽 2025-08-05
0次瀏覽 2025-08-05
0次瀏覽 2025-08-05
0次瀏覽 2025-08-05
0次瀏覽 2025-08-05
0次瀏覽 2025-08-05
0次瀏覽 2025-08-05
0次瀏覽 2025-08-05
0次瀏覽 2025-08-05
0次瀏覽 2025-08-05
4486次瀏覽
4514次瀏覽
4667次瀏覽
4371次瀏覽
4406次瀏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