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(fā)燒可通過(guò)物理降溫、藥物退熱、補充水分、調節環(huán)境溫度、中醫外治法等方式緩解。發(fā)燒通常由感染、炎癥反應、免疫異常、中暑、藥物反應等原因引起。
用溫水擦拭腋窩、腹股溝等大血管分布區域,或使用退熱貼敷貼額頭。避免酒精擦浴以免刺激皮膚,冰敷需用毛巾包裹防止凍傷。體溫超過(guò)38.5攝氏度時(shí)建議結合其他退熱方式。
對乙酰氨基酚片、布洛芬混懸液、阿司匹林腸溶片等解熱鎮痛藥需遵醫囑使用。感染性發(fā)熱需配合抗生素如阿莫西林膠囊,非感染性發(fā)熱應針對原發(fā)病治療。兒童禁用尼美舒利等特定退熱藥。
每小時(shí)飲用200-300毫升淡鹽水或電解質(zhì)溶液,出汗較多時(shí)可增加至500毫升。適量飲用西瓜汁、椰子水等含鉀飲品,避免濃茶咖啡等利尿飲品加重脫水。
保持室溫22-24攝氏度,濕度50%-60%,每日通風(fēng)2-3次。穿著(zhù)純棉透氣衣物,蓋被厚度以手腳微涼、軀干溫暖為宜。高熱時(shí)減少被褥覆蓋促進(jìn)散熱。
大椎穴、曲池穴刮痧可輔助退熱,金銀花、薄荷煎水擦浴有清涼效果。小兒推拿可采用清天河水手法,配合藿香正氣液貼敷肚臍。中藥退熱需辨證使用柴胡類(lèi)方劑。
發(fā)熱期間應臥床休息,每日監測體溫3-4次,記錄發(fā)熱時(shí)間和伴隨癥狀。飲食選擇米粥、面條等易消化食物,避免辛辣油膩。體溫持續超過(guò)39攝氏度或伴有意識模糊、抽搐、皮疹等癥狀時(shí)須立即就醫。退熱后仍需觀(guān)察3天以防病情反復,注意保持口腔清潔和皮膚干燥。
165次瀏覽 2025-11-16
180次瀏覽 2025-11-16
352次瀏覽 2025-11-16
326次瀏覽 2025-11-16
124次瀏覽 2025-11-16
154次瀏覽 2025-11-16
143次瀏覽 2025-11-16
195次瀏覽 2025-11-16
290次瀏覽 2025-11-16
169次瀏覽 2025-11-16
176次瀏覽 2025-11-16
92次瀏覽 2025-07-15
185次瀏覽 2025-11-16
268次瀏覽 2025-11-16
344次瀏覽 2025-11-16
195次瀏覽 2025-11-16
558次瀏覽 2025-11-16
187次瀏覽 2025-07-15
182次瀏覽 2025-11-16
192次瀏覽 2025-11-16
193次瀏覽 2025-11-16
127次瀏覽 2025-11-16
854次瀏覽
663次瀏覽
893次瀏覽
955次瀏覽
885次瀏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