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黃氣可以遵醫囑使用白芍、白術(shù)、茯苓、當歸、黃芪等中藥。黃氣多與氣血不足、脾胃虛弱、肝郁氣滯等因素有關(guān),需辨證施治。
白芍具有養血調經(jīng)、柔肝止痛的功效,適用于肝血不足引起的面色萎黃。白芍能改善因長(cháng)期熬夜或情緒壓力導致的肝郁氣滯型黃氣,常與柴胡配伍使用。白芍顆?;虬咨挚傑漳z囊是常見(jiàn)劑型,使用期間需避免生冷食物。
白術(shù)擅長(cháng)健脾益氣、燥濕利水,針對脾胃虛弱引起的面色暗黃效果顯著(zhù)。脾虛濕盛者常見(jiàn)舌苔白膩、食欲不振,白術(shù)常與黨參同用增強補脾效果。臨床多用白術(shù)顆?;虬仔g(shù)注射液,服用期間忌食油膩。
茯苓利水滲濕、寧心安神,適合濕濁內阻型黃氣。此類(lèi)人群多伴水腫、頭重如裹癥狀,茯苓可通過(guò)促進(jìn)代謝改善膚色。茯苓常制成茯苓多糖膠囊或茯苓飲片,腎虛者慎用。
當歸補血活血,對血虛型黃氣伴月經(jīng)量少、唇甲色淡者效果明顯。當歸能促進(jìn)血紅蛋白合成,改善微循環(huán)。當歸丸或當歸補血口服液是常用制劑,陰虛火旺者需減量。
黃芪補氣升陽(yáng),適用于氣虛型黃氣伴隨乏力自汗。黃芪多糖可增強細胞活性,改善皮膚氧化狀態(tài)。黃芪精口服液或黃芪注射液需在醫師指導下使用,感冒發(fā)熱時(shí)禁用。
使用中藥調理黃氣需堅持1-3個(gè)月,期間保持規律作息與均衡飲食,多攝入富含維生素C的柑橘類(lèi)水果和深色蔬菜。避免過(guò)度清潔面部,選擇溫和的氨基酸類(lèi)潔面產(chǎn)品。每日可按摩足三里、三陰交等穴位促進(jìn)氣血運行,若黃氣持續加重或伴隨鞏膜黃染,需及時(shí)排查肝膽疾病。
286次瀏覽 2025-11-19
420次瀏覽 2025-11-19
181次瀏覽 2025-11-19
174次瀏覽 2025-11-19
224次瀏覽 2025-11-19
0次瀏覽 2025-11-19
105次瀏覽 2025-11-19
135次瀏覽 2025-11-19
207次瀏覽 2025-11-19
715次瀏覽 2024-01-05
0次瀏覽 2025-11-19
176次瀏覽 2025-11-19
153次瀏覽 2025-11-19
178次瀏覽 2025-11-19
202次瀏覽 2025-11-19
132次瀏覽 2025-11-19
187次瀏覽 2025-07-15
371次瀏覽 2025-11-19
0次瀏覽 2025-11-19
184次瀏覽 2025-11-19
0次瀏覽 2025-11-19
363次瀏覽 2025-11-19
774次瀏覽
838次瀏覽
1087次瀏覽
927次瀏覽
747次瀏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