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肢靜脈曲張炎綜合征,顧名思義就是由下肢特別是小腿的靜脈曲張,繼而引起的一系列并發(fā)癥。它是一組癥候群,包括血栓性靜脈炎及炎后縮合征、郁積性皮炎或紫癜、郁積性皮下硬化癥、小退靜脈性潰瘍及出血等。尤其多見(jiàn)于從事持久體力勞動(dòng)或站力工作的人員。青年時(shí)期即可出現,但一般以中、老年發(fā)病率高。
本病根據其典型的臨床表現,應屬于中醫“筋瘤”、“惡脈”、青蛇毒“、“股腫”、“下注瘡”、“流火”、“臁瘡”的范疇。 病因病機 小腿靜脈曲張,是因靜脈壁薄弱和靜脈瓣膜閉鎖不全,使靜脈血液倒流和停滯,靜脈壓增高,使下肢處于郁血狀態(tài),缺氧,靜脈壁受損遭受炎癥性損害,從而釀成血栓性靜脈炎。靜脈郁血,血液含氧量降低,毛細血管壁通透性增加,液體、蛋白質(zhì)、紅細胞和代謝產(chǎn)物的滲出,引起纖維增生和色素沉著(zhù),足靴區皮膚因營(yíng)養性變化發(fā)生變性而形成皮炎,出現脫屑、瘙癢;抵抗力薄弱,承受慢性感染,并發(fā)濕疹、丹毒、淋巴管炎;反復多次發(fā)作,因淋巴管陰塞而導致淋巴水腫,輕微外傷和感染時(shí),則引起經(jīng)久不愈的潰瘍。
這一系列涉及面基廣的癥狀發(fā)生,皆是由于炎性介質(zhì)的侵入或炎癥反應變化所致,故稱(chēng)為“小腿靜脈曲張炎變綜合征”,它高度概括了小腿靜脈曲張引起的一系列病證的病因病理和征象。 在“因邪致瘀”與“祛邪為先”的學(xué)術(shù)觀(guān)點(diǎn)指導下,本病的病因是靜脈先天稟賦不足,后天失于調攝(久坐、久立、久行、負重、妊娠等),其病機是氣虛久瘀,靜脈郁熱能生風(fēng),瘀熱夾濕毒成瘡。病由淤滯(瘀)、濕熱(毒)、生風(fēng)(癢),三者之間的轉化形成的諸多癥證。
癥狀表現 主要為小腿靜脈曲張,酸脹沉重,小腿尤其踝部水腫并疼痛,皮下門(mén)及條索狀硬結,皮膚色素沉著(zhù),瘙癢、濕疹樣改變,小腿內側下1/3處皮下硬結或斑塊、深膿皰瘡,以及難以愈合的潰瘍。 辨證治療 根據本病臨床表現,可分為急性期和穩定期。 急性期:本期為邪盛階段,治療以祛邪為先,根據絡(luò )熱、濕熱夾風(fēng),濕毒等不同的證,分別采用清熱、涼血、解毒、化濕治則。 絡(luò )熱證:臨床現現患肢青筋隆起,出現條索狀紅腫、疼痛,,以后紅腫消退,留下硬索,并有色素沉著(zhù),局部常牽制、隱痛、墜脹感??砂橛邪l(fā)熱,口渴,便秘,溲赤等。舌紅,苔黃膩,脈滑數。治以清絡(luò )涼血通絡(luò )治療為主。處方:紫草、赤芍、益母草、生地、丹皮、生甘草。熱重者可加水牛角片(水牛角粉)、生石膏等。
0次瀏覽 2025-08-08
0次瀏覽 2025-08-08
0次瀏覽 2025-08-08
0次瀏覽 2025-08-08
380次瀏覽 2024-09-25
0次瀏覽 2025-08-08
0次瀏覽 2025-08-08
144次瀏覽 2025-03-21
0次瀏覽 2025-08-08
0次瀏覽 2025-08-08
0次瀏覽 2025-08-08
0次瀏覽 2025-08-08
0次瀏覽 2025-08-08
0次瀏覽 2025-08-08
0次瀏覽 2025-08-08
0次瀏覽 2025-08-08
0次瀏覽 2025-08-08
0次瀏覽 2025-08-08
0次瀏覽 2025-08-08
0次瀏覽 2025-08-08
0次瀏覽 2025-08-08
0次瀏覽 2025-08-08
4406次瀏覽
4509次瀏覽
4524次瀏覽
4655次瀏覽
4500次瀏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