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血壓患者可以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中藥輔助治療。中藥治療高血壓主要通過(guò)調節氣血、平衡陰陽(yáng)、改善微循環(huán)等機制發(fā)揮作用,常用中藥包括羅布麻葉、鉤藤、天麻、杜仲、夏枯草等。但中藥不能完全替代西藥降壓治療,需嚴格遵醫囑聯(lián)合使用。
一、羅布麻葉
羅布麻葉具有平肝降壓、清熱利尿的功效,適用于肝陽(yáng)上亢型高血壓。其活性成分黃酮苷可擴張外周血管,減輕血管內皮損傷。臨床常用羅布麻葉片或羅布麻降壓膠囊,常與決明子配伍使用。使用期間需監測心率變化,脾胃虛寒者慎用。
二、鉤藤
鉤藤能息風(fēng)止痙、降壓鎮靜,對高血壓伴頭痛眩暈效果顯著(zhù)。所含鉤藤堿可通過(guò)阻斷鈣離子通道發(fā)揮降壓作用。常用制劑有鉤藤總堿片、復方鉤藤片等。需注意該藥可能引起輕度消化道反應,孕婦及低血壓患者禁用。
三、天麻
天麻擅長(cháng)平肝潛陽(yáng)、通絡(luò )止痛,適用于高血壓合并腦供血不足。天麻素可改善腦血管微循環(huán),常制成天麻素片或天麻鉤藤顆粒。與西藥聯(lián)用時(shí)需警惕直立性低血壓,服藥期間應避免突然改變體位。
四、杜仲
杜仲具有補肝腎、強筋骨、降血壓作用,適合中老年腎虛型高血壓。杜仲皮提取物能調節腎素-血管緊張素系統,常用杜仲平壓片或杜仲降壓丸。陰虛火旺者慎用,長(cháng)期服用需定期檢查肝功能。
五、夏枯草
夏枯草可清肝瀉火、散結消腫,對肝火亢盛型高血壓有效。其有效成分齊墩果酸能降低血管緊張素Ⅱ水平,制劑包括夏枯草口服液、夏枯草膠囊等。脾胃虛弱者應減量使用,避免與寒涼藥物同服。
高血壓患者采用中藥治療時(shí),應堅持低鹽低脂飲食,每日食鹽攝入不超過(guò)5克。適當進(jìn)行有氧運動(dòng)如快走、太極拳,每周保持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(dòng)。定期監測血壓變化,避免擅自調整藥物劑量。中藥調理期間仍需規范服用西藥降壓藥,兩種藥物需間隔2小時(shí)服用。若出現面部潮紅、心悸等不適,應立即停藥并就醫。保持規律作息和情緒穩定對血壓控制至關(guān)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