犁頭草具有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、涼血止血等功效,主要用于治療疔瘡腫毒、咽喉腫痛、跌打損傷、毒蛇咬傷等病癥。
1、清熱解毒
犁頭草性寒味苦,能有效清除體內熱毒,對熱毒引起的疔瘡、癰腫、丹毒等皮膚感染有較好療效。其含有的黃酮類(lèi)化合物可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病原微生物生長(cháng),臨床常配合金銀花、連翹等藥物使用,如復方犁頭草顆粒。
2、消腫止痛
該植物提取物能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,減輕局部充血水腫,緩解跌打損傷或風(fēng)濕痹痛導致的關(guān)節腫脹。新鮮犁頭草搗碎外敷可改善毒蟲(chóng)蟄傷引起的疼痛,成藥如犁頭草消腫膏適用于閉合性軟組織損傷。
3、涼血止血
犁頭草中的鞣質(zhì)成分可促進(jìn)血小板聚集,縮短凝血時(shí)間,對血熱妄行導致的鼻衄、牙齦出血有輔助治療效果。民間常用鮮品汁液直接壓迫出血部位,中成藥犁頭草止血膠囊可用于輕度外傷出血。
4、抗炎抑菌
實(shí)驗研究表明其水煎劑對大腸桿菌、綠膿桿菌等常見(jiàn)致病菌有抑制作用,對急性咽炎、扁桃體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可配伍板藍根使用。犁頭草消炎片在臨床常用于緩解咽喉炎性反應。
5、解毒療傷
針對毒蛇咬傷或蜂蜇傷,犁頭草能中和部分毒素并減輕組織壞死,常與半邊蓮、七葉一枝花配伍外用。特殊劑型如犁頭草解毒噴霧便于野外應急使用,但嚴重中毒仍需及時(shí)就醫。
使用犁頭草時(shí)需注意脾胃虛寒者慎用,孕婦禁用。新鮮植株外敷可能引起接觸性皮炎,建議先小范圍試用。治療期間應避免辛辣刺激食物,保持患處清潔干燥。若癥狀持續或加重,應及時(shí)前往醫院明確診斷,在醫生指導下配合其他藥物治療,不可自行增大用量或延長(cháng)用藥周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