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女士,56歲,右上腹疼痛,時(shí)輕時(shí)重,延13半年余,近半個(gè)月加重,去醫院檢查診斷為膽囊癌。
癥見(jiàn):面色青黑,形體消瘦,皮膚、鞏膜黃染,寒熱往來(lái),持續低熱(體溫37.3℃),口苦咽干。右上腹持續性絞痛,陣發(fā)性加劇,并放射至右肩背、胸脅等部,夜間疼痛加重,持續不停,難以入寐,渾身瘙癢難耐。食欲不振,嘔惡,脘腹脹痞,大便秘結,小便黃赤,舌質(zhì)色紅,苔黃膩,脈濡數。
體征:腹部檢查右上腹膽囊區可捫及腫塊,質(zhì)地堅硬,固定,有結節樣感;腹肌緊張;膽囊區壓痛、反跳痛。
分析:膽囊癌的發(fā)生有內外兩個(gè)方面的原因:外因多為感受外邪、飲食不節等,內因多與情志內傷有關(guān)?,F代醫學(xué)認為飲水和惡性腫瘤,特別是消化系統腫瘤的發(fā)生有密切關(guān)系?;颊唛L(cháng)期飲用河水、池水等淺表水源,水中含亞硝胺、苯并芘、黃曲霉毒素B1、G1、亞硝酸鹽等多種致癌物質(zhì),外邪內客于膽,復加平素情懷抑郁,肝膽疏泄失職,膽氣蘊結不暢,膽液不得下泄,以致濕熱不能排除,蘊結成毒,日久致成膽癌。
辨證:膽腑濕熱,氣阻血淤。
治則:清熱解毒,行氣活血。
處方:半支蓮30克 金錢(qián)草30克 虎杖30克 生大黃8克(后下) 藿香12克 郁金12克 二參30克 一仙3克 柴胡12克 黃芩12克 姜夏12克 茯苓12克
服上方20帖后,苔膩已凈,皮膚、鞏膜黃染減輕,低熱退,疼痛大減,二便順暢,濕熱漸清。繼續原方追加。
處方:金錢(qián)草15克 虎杖30克 二參30克 一仙3克 郁金12克 柴胡12克 地鱉蟲(chóng)12克 當歸12克 半支蓮30克 蛇舌草30克
服上方30帖后,黃疸退卻,無(wú)疼痛感覺(jué)體力大增,納食有味,舌紅苔薄。續服二個(gè)月后,全身無(wú)不適癥狀,腹部觸診膽囊區未及腫塊,無(wú)壓痛、反跳痛。B超示肝、膽、胰、脾、后腹膜未見(jiàn)異常。
2次瀏覽 2025-08-01
0次瀏覽 2025-08-01
0次瀏覽 2025-08-01
1次瀏覽 2025-08-01
0次瀏覽 2025-08-01
1次瀏覽 2025-08-01
2次瀏覽 2025-08-01
2次瀏覽 2025-08-01
0次瀏覽 2025-08-01
0次瀏覽 2025-08-01
1次瀏覽 2025-08-01
0次瀏覽 2025-08-01
92次瀏覽 2025-07-15
377次瀏覽 2024-09-25
1次瀏覽 2025-08-01
2次瀏覽 2025-08-01
1次瀏覽 2025-08-01
0次瀏覽 2025-08-01
0次瀏覽 2025-08-01
0次瀏覽 2025-08-01
2次瀏覽 2025-08-01
0次瀏覽 2025-08-01
4474次瀏覽
4438次瀏覽
4340次瀏覽
4324次瀏覽
4390次瀏覽